根據近期報告指出在非典型流行地區出現的猴痘確診病例與旅行無直接關聯,而目前已開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好讓我們對這些反常的群聚感染有更多瞭解,下列是當前我們知道的猴痘病毒狀況。    

1. 猴痘是什麼?

猴痘病毒屬於痘病毒科成員之一,此科種包含能引起天花和痘瘡病毒的天花病毒,在過去已將其製成疫苗;而猴痘則是人畜共同傳染病且病毒的野生動物宿主尚不清楚。

猴痘在流行病學和臨床上有兩種不同遺傳分支系統,像在剛果盆地的菌株估計有10%的致死率,而西非菌株(從英國確診病例中得到證實)則死亡率約1%。

2. 猴痘的發源地在哪裡?

猴痘最早是在研究用猴子身上發現的(亦為命名由來),最早的人類確診個案發生於1970年的剛果共和國,自此之後就在中非和西非爆發傳染疫情;而其他周邊地區也有確診病例但大多有到過非洲的旅遊史,數十位疑似患有猴痘的案例在2003年就出現在美國六個不同的州,當時就回報給美國疾管署記錄在案;經調查後發現所有案例都曾從非洲進口寵物草原犬鼠有接觸史,這幾起傳播病例都有成功控制且無持續人傳人的狀況發生。

3. 猴痘如何傳播?

經由動物傳人的猴痘通常是透過動物咬傷、抓傷或打獵接觸到動物體液等;而人傳人的途徑則是體液,像是膿包的組織液或呼吸道飛沫傳染;確診者除非身上紅斑已全數褪除否則都會視為具有傳染力,痊癒時間大約需至少一個月。

自我定義猴痘經動物傳人的案例在同性戀或雙性戀的個案身上都曾出現過,但對於這些案例是否因跟動物性行為而感染則不得而知;很有可能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感染對象、暴露於膿包組織液或遭感染的寢具衣物是主要的傳播原因。

4. 猴痘感染引起的臨床病徵有哪些?

猴痘有相對較長的潛伏期,通常染疫後5到21天都有可能出現症狀;早期症狀較不明顯且會伴隨著發燒、疲勞、頭痛和肌肉痠痛,但與天花不同的是猴痘感染同時也會發生淋巴結水腫,這點在臨床定義上因天花已絕跡而探討意義不大。
剛開始的初期症狀會起大量疹子且這種根深蒂固的圓狀紅斑疹可能會出現在黏膜組織像是舌頭或口腔,接著是臉上出現斑疹再遍布全身;之後在感染的數週期間紅疹會從斑疹變成丘疹,由囊泡狀演變成膿包狀,最後呈現乾硬疥癬脫落。

有部分案例於2022今年是出現生殖器及肛門周圍有局部紅疹,此症狀與性病感染相似;建議若有此症狀並有到過傳染病地區的旅遊史且同時與類似症狀的人接觸或有同性性行為則需留意是否染疫。
應向疾病管制人員報告所有疑似病例,而負責病患照護的醫療工作人員則依循標準的預防飛沫、接觸處理辦法。

5. 猴痘有哪些治療方式或施打疫苗?

雖然有進行一些抗病毒藥物測試,但仍無法證實可直接用來治療猴痘感染相關病例;而Cidofovir、brincidofovir兩種藥物目前透過體外和動物研究已能看出痘病毒活性,另一種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授權使用的藥物tecovirimat則可用來治療天花。

最新一項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2019年通過認證的疫苗Jynneos能同時預防天花和猴痘,實務上應用結果均無臨床實證,現階段雖認為傳統天花疫苗或許對近似病毒株有部分預防作用;但全球施打天花疫苗早在1970年就不再執行且目前也只有部分軍人或研究天花病毒的研究人員才需要施打;其美國的傳染紀錄在2003年也顯示過去施打天花疫苗或許不具備完整的保護力,因此對於50歲以上族群能免疫天花這個觀念是否有足夠實證我們仍保持存疑。

雖然這次猴痘病毒的疫情尚未對一般民眾構成巨大威脅,不過仍要留意身體幾處重要部位像是生殖器區域,特別是發生在同性間的親密行為;因此建議醫師應對此病毒的各種臨床病徵保持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