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述美國總統拜登說過的一句話,「現今不同於2020年3月的時候…我們已有更多認知」,自從首次以COVID-19: 我們必須知道的10件事(COVID-19: Ten Things You Need to Know)這篇EBM系列專題文章探討的新冠肺炎以來,已快要兩年時間;回顧我們在第一篇所提問過的問題,像是在感染COVID-19期間用布洛芬(ibuprofen)是否安全?和甚至是在第2篇文章說的現在就有必要知道的10件事相關問題如補充營養品是否有助於預防感染COVID-19或降低重症? 顯然我們的資訊已大有進步,目前正邁入COVID-19疫情第三年不僅有了疫苗及治療方法,當然同時也出現新的變種病毒,但依照臨床實證醫學來研擬決策並揭穿假訊息的精神,讓我們能更新整理出2022年版本的現在我們必須知道的10件事。

1. Omicron病毒的傳染力如何?

傳染力是Delta變種病毒的兩到三倍,當全世界正準備好要終結這次疫情之際,這個全新變種病毒讓我們感到擔憂的是傳染力遽增且疫苗效力大幅下降(更不用說它的名字要怎麼唸,這真的很讓人困擾)。Omicron病毒在棘蛋白上出現幾10個突變,而該處正是單株抗體和現有疫苗鎖定的部分;研究人員推斷這些突變是在10個月期間的某個免疫功能受損的單一宿主身上產生,而非單一病毒株在後續的傳播中累積,針對家人與接觸者所作的初步研究(之前的接種疫苗或感染皆未調整)顯示Omicron病毒的指標個案有19%會造成接觸患者的家屬感染個案(secondary household case),相較之下Delta病毒則為8%(調整後勝算比3.2[95%,信賴區間 2.0-5.0,p <0.001]);對了! 不管將Omicron唸做AH-muh-kraan還是OH-muh-kraan 聽起來都一樣能讓人接受

2. 疫苗仍能有效對抗Omicron病毒?

是的—若我們已接種疫苗基礎第一二劑後又接種追加劑的話,目前有一項初步非同儕審查病例對照研究是有關疫苗在581名感染Omicron者身上的有效性,該研究顯示疫苗對抗有症狀感染的有效性在接種追加劑患者身上為70-75%,相較之下僅完成接種基礎(2劑)疫苗的患者身上只有30%。不過重要的是防止需要住院的重症方面,接種兩劑輝瑞疫苗仍有70%的保護力,該研究中的患者都已接種輝瑞或AstraZeneca(AZ)疫苗基礎劑,但所有追加劑都是輝瑞疫苗,根據這些初步數據資料,整體上儘管疫苗對抗Omicron變種病毒的有效性明顯比對抗Delta變種來得低,但75%的疫苗有效性還算得上是中高等防護程度,所以我們仍應盡可能努力讓更多人接種追加劑;莫德納嬌生這兩家公司所提出的實驗室數據也報導了有關對抗Omicron病毒有效性的類似資訊,但針對這些疫苗的臨床報告則尚未出爐。

3. 我們是否應採取疫苗混打的方式?

應該可以,雖然目前很明確的是沒有任何一種疫苗能提供對抗所有COVID變種病毒的終身免疫力,但我們就長遠來看mRNA信使疫苗較可能有希望且更有效;現階段有一項正在進行並有趣的全球務實試驗,即很多人起初是接種某種疫苗,但追加劑則接種另一種品牌;對此有流行病學專家稱它為疫苗的異種混打(heterologous mixing),其邏輯上的優點包含接觸不同抗原或啟動免疫系統不同部分,但缺點則可能是不同的潛在副作用及傳達欠缺清晰透明的公衛資訊,在某些情況下發生混打是逼不得已,也有一些則屬於臨床試驗的一部分;現在初步產生的結果似乎有利於接種不同種類的追加劑,但在未取得更多長期數據資訊前,我們仍無法得出任何結論。

4. 我們是否能同時接種流感和COVID新冠病毒疫苗?
可以!這確實如此;起初由於缺乏數據同時又為了避免誤將副作用歸咎於COVID-19疫苗,因此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流感疫苗與COVID-19疫苗至少要間隔14天;但現在的臨床實證是贊成同時接種為標準程序,有一項在英國複數醫學中心進行的隨機試驗評估兩種COVID-19疫苗(輝瑞與AZ兩種品牌),再同時搭配三種無活性流感疫苗施打效果;從參加者日記看到的結果顯示各組之間普遍都有類似的全身反應,對於接種COVID-19疫苗與流感疫苗的免疫反應(SARS-CoV-2棘蛋白抗體和凝集素抗體抑制作用來衡量)都分別被保留下來;最重要的結論則同時施打COVID-19與流感疫苗會產生類似的副作用,但不會改變免疫反應且不僅可預防感染,更能減輕醫療體系負荷。

5. 懷孕期間是否應接種 COVID-19疫苗?
可以! 目前除了美國疾管中心(CDC)和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ACOG)之外,還有很多組織單位都建議孕婦和正值哺乳期的女性應接種COVID-19疫苗和追加劑;用世代研究來看,其疫苗對於預防感染方面是安全有效

可至DynaMed平臺的新冠肺炎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和懷孕患者主題取得更多資訊。
 

6. 居家快篩試劑可不可靠?
這則新聞是不算太大條! 由於很多國家政府都有提供免費COVID居家篩檢,所以我們認為這種篩檢能提供更多有用的資訊;目前有一項2020年的研究將自行採檢且以RT-PCR為依據的各種篩檢跟抗原快篩做比較,結果發現相較於抗原快篩的檢出率為12%,分子診斷檢驗則為51-82%;比起時間更晚或在無症狀感染者身上,其症狀開始9天之內,所有篩檢方式都表現得更好。根據一篇2021年的考科藍系統性回顧文獻針對48項研究來評估目前市面上販售的抗原篩檢,結果顯示其靈敏度為69(95%信賴區間62%-75%),特異度為99.6(95%信賴區間99%-99.8%),這真是好到出乎意料;現階段的建議主要則是反映在一旦抗原篩檢是陽性,就有必要再進行確認檢驗且即使抗原篩檢是陰性,還是要採隔離措施;另外多少有點相關的是只要做RT-PCR篩檢,目前呈現的數據顯示針對檢出Omicron病毒唾液拭子表現可能比中鼻甲拭子更好。

7. 使用抗病毒口服藥Molnupiravir療效如何?
至少在對抗Delta變種病毒時看起來非常有效,針對有風險感染輕到中度COVID-19症狀的成人患者身上,莫奈拉韋molnupiravir 抗病毒口服藥物現階段已取得美國FDA的緊急使用授權且規定要在出現症狀的五天內使用;在20215月到11月進行的MOVe-OUT試驗,針對1,433名感染輕到中度COVID-19症狀、既未住院也未接種疫苗並至少具有一種風險因子會發生重症的成人患者,在症狀開始發作五天內隨機投入莫奈拉韋(800 mg兩次/ )或安慰劑;其連續五天依照既定計畫在追蹤50%的患者29天後所做的期中分析當中與安慰劑組對比,莫奈拉韋明顯能降低所有原因的死亡或住院風險(7.3% vs. 14.1%, p = 0.001);但根據動物試驗結果,莫奈拉韋molnupiravir並不適用兒童或懷孕婦女。

8. 瑞德西韋 Remdesivir 近期有什麼新消息?
雖然我們對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看法總是像在搭雲霄飛車且這個劇情也仍持續上演,但到頭來這種藥可能還是被證明為具有效力;而世界衛生組織團結試驗則真的蠻讓人失望的,因瑞德西韋被列為住院患者的標準治療時,其並未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在兩項綜合分析當中,對於因接受氧氣治療而住院的患者,此藥物似乎能減少使用人工呼吸器的需求但就在不久前,雖然在28天的研究期間實際上沒有任何患者死亡,針對感染輕到中度COVID-19的患者施予3天的瑞德西韋後,住院或死亡的複合結果確實有下降;所以整體來說就預防住院和預防更多重症的狀況來說,瑞德西韋的數據是可讓我們寄予厚望。

9. 精神科藥物fluvoxamine真的是染疫患者的潛在治療選項嗎?
到目前為止就強迫症(OCD)來說,看來我們似乎應可繼續使用氟伏沙明(fluvoxamine);藉由一項最大型的試驗(名為同心試驗)以針對有症狀感染COVID-19且有較高風險會出現重症的患者來評估此藥物的療效,有1,497名成人在巴西被隨機施予氟伏沙明fluvoxamine(200 mg/每日)或安慰劑並連續10天從留在急診或轉診3級醫院的複合結果來看氟伏沙明與較低風險則具有關聯性(11 vs. 16),但因COVID-19住院或死亡的風險上,這兩組之間並無明顯差異;對此美國感染症醫學會(IDSA)亦建議在臨床試驗的情況下,應只需考慮將氟伏沙明fluvoxamine用於非住院患者。

10. 最後是我們對於新冠長期症狀(亦稱後遺症)了解多少?
新冠肺炎留下的後遺症有一堆超過50種以上異質性病況與症狀,其共通點都是之前有感染COVID,但後遺症定義卻很模糊;世界衛生組織似乎偏向將染疫後的後遺症定義為已知感染後,症狀仍持續一到三個月且後期COVID的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在此刻雖然很明確知道幾乎每個人心理上都會陰影,但染疫的人將經常會出現客觀上可評測的後遺症,像是心臟超音波檢查可看出心室功能降低、從電腦斷層看得出肺部纖維化和藉由磁振造影看出腦部病變(很可能會導致3種最常見症狀如倦怠感、呼吸困難和認知差異);此外雖然原先染疫的嚴重程度與長期症狀之間有某種密切關係,但很多後遺症的受害者都屬年輕和過去身心健康且原先曾經歷輕度或甚至無症狀的感染者在2022年或許能得出更多答案,但由於後遺症似乎稀鬆平常的發生又往往很嚴重,所以這也是接種疫苗勝於治療的另一種潛在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