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有多達12%的人深受慢性鼻竇炎所苦,因此疾病它會引起令人困擾的症狀像是鼻塞與喪失嗅覺,使用鼻內類固醇噴劑(intranasal corticosteroids)、生理食鹽水沖洗及間歇性口服抗生素或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方法則各有不同的效果;罹患慢性鼻竇炎者是每五人當中就有一人會出現鼻息肉(CRSwNP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根據觀察研究發現有關其效果證據非常有限復發與修正比例偏高,但對於症狀一直持續的患者來說,內視鏡鼻竇手術(endoscopic sinus surgery)卻越來越受歡迎。

荷蘭調查人員針對234名其耳鼻喉科醫生看出有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成人做了一項不遮盲、隨機分派研究來將內視鏡鼻竇手術加上藥物治療和只用藥物治療進行比較;藥物治療包括典型的鼻內治療和間歇全身性抗生素與/或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s)並由主治耳鼻喉科醫生來裁量要採用哪一種,這兩組根據鼻及鼻竇疾病評估量表(Sino-Nasal Outcome Test-22, SNOT-22)分數(範圍從0-110分數越高表示情況越嚴重)所評估的特定疾病生活品質,在基準線很類似(內視鏡鼻竇手術組vs.藥物治療組分別是51.9 vs. 50.5);在內視鏡鼻竇手術組當中,有90%的參與者都動過鼻竇手術且納入期末分析(n=109),在藥物治療組則有21%的參與者交叉參加本試驗的內視鏡鼻竇手術組(23/110)

在追蹤滿1年所做的一項治療意向分析與只用藥物治療組相比,內視鏡鼻竇手術組的SNOT-22平均得分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改善(27.9 vs.31.1,調整後平均差為-4.9,95%信賴區間,-9.4-0.4偏向內視鏡鼻竇手術組);但是這並未達到事前規劃的最小臨床重要差異值9,在滿1年最困擾症狀的比例則包含嗅覺喪失(anosmia)與類似鼻涕倒流(postnasal drip)的狀況;在一項安全分析中,內視鏡鼻竇手術組出現三種嚴重不良事件,包括一次手術後不久中風、一次手術後立即發生心跳停止及兩次眼眶受傷;在這1年期間,藥物治療組則有一次心肌梗塞,若將內視鏡鼻竇手術組與藥物治療組相比,兩組開立抗生素處方的比例類似,但開立全身性類固醇總量方面,前者較少(分別為265.5 mg vs.589 mg)

乍看之下在滿1年時,這項研究似乎顯示內視鏡鼻竇手術能改善鼻竇相關疾病的生活品質,但相對於其潛在風險來說,內視鏡鼻竇手術的效益幅度看起來卻很有限且還得再加上對外科醫生構成的風險,因針對耳鼻喉科醫生最常見的醫療糾紛就是內視鏡鼻竇手術;這項試驗也強調設定、堅持事前規劃的最小臨床重要差異值的重要性,在一份總分110分的量表中,5分差距影響通常很小,而另一份用來說明為何交叉比例相對很高的實際治療分析中,兩組在SNOT-22得分差距只有5.8分且是偏向內視鏡鼻竇手術;另外在所有的手術都代表某種風險則可用本試驗的內視鏡鼻竇手術組在手術期間的各種併發症當佐證,根據目前這個議題現有的各種實證來看並持續再處理或許是最妥善的方法。

可至DynaMed平臺的慢性鼻竇炎主題取得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