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有一種根深柢固的觀念是睡眠障礙(不論是因不良習慣、小孩、病情或令人惱怒的寵物/伴侶造成)都會導致食慾上升、體重增加;舉例像是我們很容易就可藉著限制實驗對象的睡眠,而讓他們吃下更多食物;在芝加哥大學近期做的這項研究當中,讓人看到有些新發現則是一種具有潛力且經過真實世界睡眠驗證的介入方式並顯示至少是在短期內,增加睡眠時數似乎有助於降低熱量攝取和減重。

研究人員招募錄取了80位年齡介於21-40歲之間的人,其身體質量指數都屬過重(25-29.9 kg/m²)、睡眠習慣為每晚少於六個半小時,而且沒有與醫療或工作相關的睡眠干擾因素;這群人大部分都是上班族或全日制學生且約有50%是女性(事先已排除服口服避孕藥者);在試驗開始前做過整夜睡眠多項生理功能檢查(polysomnography)、體重與身體組成評估、熱量攝取與能量消耗的代謝估算並用手錶裝置測量生理活動、睡眠、清醒週期兩個星期後,對照組則又多做了兩個星期的監測;實驗組在接受一小時的個人化睡眠衛生習慣評估後,接著就是透過留意像是避免打盹、改善睡眠環境與習慣及更好的時間安排等事項且採取彼此都同意的實際行動來增加睡眠時數,每個人每天都要在家量體重(該結果不會讓參加者知道,但會用電子體重計加以記錄)而在額外的兩個星期之後,所有參加者都要再次測量代謝、活動、熱量消耗、身體組織等項目。

結果又是如何呢? 看起來的確奏效了! 實驗組的人雖然打盹時間平均少了約十分鐘,但每晚卻多睡1.2小時(95%信賴區間1.0-1.4小時,p < 0.001),兩組最後雖然一樣都很有活力,但實驗組則是明顯吃得較少(減少270大卡/每日,95%信賴區間147-393大卡/每日,p < 0.001)且最後體重也稍有減輕(在兩個星期中減輕0.48 kg95%信賴區間0.35-1.39 kg);同一期間對照組這邊的對象則體重增加0.39 kg

乍看之下實驗組這邊所造成的體重減輕0.48 kg (1)似乎並不顯著,但這只是經過兩個星期而已,假設持之以恆的話會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減重比例;然而除非研究人員在臨床上能顯示既顯著又持久的成效,否則我們認為這沒甚麼好奇怪的;況且對於這項研究,我們覺得其中似乎有些蹊蹺;原先以為實驗效果可能只是一種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當被觀察者知道自己成為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效應)但霍桑效應必須要和被觀察者產生的影響有關,但這兩組都受到嚴密審視;然後我們認為此實驗是一種變相的光環效應(halo effect),在此當中一種好的行為可能會導致另一種好的行為(在上述實例中可能只不過是健康的睡眠習慣導致較好的飲食習慣),但這也可能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因素;其最足以說明我們對於這項研究的疑慮是欠缺注意力控制,在這些實例中一小時的訪談、接受諮商輔導及彼此都同意的管理計畫被拿來和完全不介入做對照,若真的要和較好的睡眠習慣進行對照,更理想的因素應該是一小時都專注在運動上或可以是飲食的改變;若少了這樣的因素,那麼這些結果只會讓人覺得無聊而已。

可至DynaMed平臺的成人肥胖過重主題取得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