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圖書館的角度來說,若不用正確的數據資料其風險相當大,而我們可納入下列三種策略思維來取得圖書館分析工具又能同時做到使用者隱私保護。

避免掉進資料遺漏恐懼症(FOMO)的泥淖

我們通常會很自然的認為掌握的資料越多報告就會越精確;圖書館也希望資料盡可能詳細才方便了解使用者是如何跟典藏服務進行互動,藉以改善各種提供的服務資源項目;這種惟恐資料遺漏恐懼症(FOMO)的心態會導致蒐集過多的資訊且會不正確蒐集個人識別資訊(PII,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以至於對使用者的行為模式無法提供更深入剖析;就如同在顛覆常理(Against the Grain)刊載的這篇文章說到累積很多的世代或甚至是使用趨勢,這兩者仍能對個人用戶的互動方式,提供非常重要的認識,而有很多圖書館仍在盡力改善自己本身的圖書館分析策略,其中就包含容易被入侵的地方,像是內部硬碟或共享資料夾並以人工方式來蒐集與儲存資料,蒐集到的資料越多要保全該資料的風險也就越大,且我們可能接觸到特定的(有時是個人的)資料來讓資料量清單增加各種項目,但這並不表示這些資料就能提供我們想找的答案。

總是問「那又會怎樣」

之前發布的部落格貼文談及圖書館分析時就說到我們應提出的四個問題,最明顯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就算如此,那又會怎樣?」雖然是蠻直接又不客氣的問法,但確實能直接點出正確資料分析的問題核心,亦是這個資料對圖書館的重要性是什麼? 這通常能減少資料雜質(例如處理一道簡單需求所提供的資料過多),同時也能針對資料分析產生各種更顯著的效果方法;有意義、價值的高品質資料除了能顯示圖書館對使用者產生的影響之外,還能呈現圖書館的資源服務成效並產生整個院校機構(師生)實質的影響力。

具有意義、價值的高品質資料除了能顯示圖書館對使用者產生的影響之外,還能呈現圖書館的資源服務成效並後續產生整個院校機構(師生)實質的影響力。

扮演好圖書館使用者隱私保護的倡導角色

要想持續進行圖書館使用者隱私權保護,就要先對其政策與相關文獻有基本認識,因兩者決定了資料隱私立法內容;但這也只不過是個開端而已,圖書館應考慮與各種不同的校園世代單位(想到如校內師生、資訊技術人員、行政單位)進行溝通合作來了解他們對於個資和使用者隱私的定義在哪邊;這也有助於圖書館開始推行適切的政策、步驟與基礎資源服務且能應付資料安全和不斷調整各種模式來符合使用者隱私權保護;當後端作業有助於將資料安全加以效率化的同時,前端作業就針對隱私政策的溝通和公開資訊來協助使用者與圖書館之間產生互相信賴關係。

圖書館分析服務工具提供適當的平臺、正確的數據資料和各種完善的執行方向是圖書館和學術機構有意義的衡量指標,您可延伸閱讀下方EBSCO免費白皮書資訊來詳細瞭解此分析工具的使用者隱私保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