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務觀點: 維生素D或許能為預防糖尿病發揮潛在功效而再次引起關注,但切勿立即開始「進行達標治療」。

實證醫學EBM Pearl: 若有相似的臨床試驗計畫則可以將數據呈現在整合分析裡的單一個體患者數據來增加研究效度。

凡某種單一療法被發現對多種病症無效時就會看到這項治療被用在另一種研究目的,而我們很難不認為這像是進行某種釣魚式的試探動作。所以當我們看到這篇有關維生素D用在治療前期糖尿病患者的初級預防系統文獻回顧和個別病患資料(IPD)整合分析時產生的就是這樣的直覺反應。

這項整合分析從4,190名前期糖尿病成人病患(無維生素D缺乏症狀)給予維生素D與安慰劑不同配方的三項隨機研究試驗來採取個別的資料點並共同分析以提高各項分析的篩檢力度。他們之所以能這樣做則是因為這些試驗納入條件幾乎一樣且全部三項試驗都具備能發展出新併發糖尿病症的相同主要結果。

這些個別試驗沒發現任何一項維生素D具有顯著的優點。而結合這些個別試驗的數據進行整合分析的作者則推論缺少重大發現是因為篩檢力度不高且這些個別研究目的是要察覺至少25%的差異(很可能是根據高估效應值的試驗性研究)每個研究都發現約有11%的無統計意義的風險降低,當研究人員彙整所有資料進行整合分析和治療意向分析時就會發現維生素D與發展為糖尿病的15%風險降低相關(風險比率為0.85, 95%信賴區間在0.75-0.96)且治療必要指數(NNT: 意旨需治數)為30。

所以若這次就像嘗試探索的垂釣行動,那麼上鉤的目標是什麼?

雖然較高品質的研究試驗會在介入時看出先前研究沒有發現的明顯益處並不尋常,但基於研究計畫相似主要研究成果事實上是發展為糖尿病而非事後的二次成果,因此我們實際上會相信在這種情況下結合隨機試驗中個別病患資料的正當性。

這項整合分析的普遍結果讓我們有一種停滯的感覺,主要是這些資料僅來自挪威、美國和日本的參與者,我們並不清楚維生素D介入是否會適合用於居住有更強日照的人身上;但我們真正擔心的反而是作者基於發現較高的維生素D層級與較低糖尿病風險和較高的正常血糖恢復水準可能性相關而建議「達標治療」法。此療法會需要檢測維生素D的層級,但根據目其手上的實證資料我們強烈認為不行。

每天給予前期糖尿病病患4,000 IU的維生素D以預防未來出現A1c(糖化血色素(簡稱HbA1c或A1C) ≥ 6.5則是以疾病為導向的模式,這種模式取得臨床好處目前*尚未經證實且或許也有可能造成損傷。而不僅如此,作者還要我們用治療必要指數為30的藥物來治療病患,但這項降血糖藥metformin根據糖尿病預防計畫研究應為治療必要指數14且甚至不建議用在糖尿病期前的病患。另外是生活方式介入的治療必要指數為7。

當數據資料向我們傳達維生素D能讓前期糖尿病患者活得更好或更加長壽時,我們就是第一批投入甩竿垂釣的人。我們在執行前應保有存疑的態度並聚焦在說服病患調整生活方式,而我們了解這樣會比改善他們的糖化血色素(簡稱HbA1c或A1C)來的更有意義。

*預防糖尿病(或臨界值前治療)對比確診糖尿病的診療在能否延緩或預防併發症目前尚未確定。而DynaMed則考量到除非研究報告能呈現心血管事件相關的臨床結果,反之則預防糖尿病應屬於一種替代結果。也因為空腹血糖測得124毫克/分升與空腹血糖測得126毫克/分升的兩者沒有顯著的影響差異,導致具體的血糖臨界值可能會出現任一結果。

可至DynaMed平臺的前期糖尿病(Prediabetes)主題取得更多資訊。

參考資源:Ann Intern Med. 2023 Mar;176(3):355-363